用深入淺出的方式,將醫學知識結合社群媒體,縮短大家對醫療知識的距離,同時將艱深的醫療問題,用有趣、簡單的方式介紹給大眾。 團隊成員|呂俊叡、葉宗儒、吳承霖
運用木工工藝創造廢棄行道樹的二次價值,賦予樹木新的生命。 團隊成員|張嘉哲
希望改善台灣洋菇產業的生產運作模式,解決生產過程中農業廢棄物問題。 團隊成員|聶邦庭
打造傳統泰雅食農教育園區,復興部落文化,將文化向下紮根、向外推廣。 團隊成員|少風‧一凡、柳美欣、柳慧慈、柳芳慈
再續前年計畫,錄製全英文Podcast節目,以推廣台灣文化。今年更拓展民眾錄音體驗、Podcast孵化所以及職人聲音紀錄,展現更多元的台灣樣貌。 團隊成員|彭靖、林衍辰、李禹彤
客製化殘傷的流浪動物義肢輔具,運用3D列印技術,讓浪浪動物有更好生活品質。 團隊成員|任芝樺、賈喬貽、楊璧瑩、黃星穎、吳沛喬
提出翻轉缺角世界的城市教育發芽計畫,將永續深根程式教育推廣至都市邊陲地帶的孩子,讓孩子學習零落差。 團隊成員|林鈺庭、蔡秉修、王樂進、郭璟霖
以紀錄片傳達台灣運動員面臨的問題,藉此提升大眾對於運動選手培育問題的關注。 團隊成員|闕玉欣、郭晏瑜
以打造世界第一學術區塊鏈社群平台,保障學術工作者權益與公平性。 團隊成員|段儒、陳威達、陳子潔、劉睿宏
設計STEAM課程教案並結合SDGs教材,豐富台灣教育環境。團隊成員|陳映汝、林蕙蕿
以全英文方式錄製自創的談話性廣播節目,帶動台灣podcast文化並刺激群思辨,推廣台灣文化。團隊成員|彭靖、楊沅錡、林衍辰
拍攝18歲南崁高中學生校園生活紀錄片,實際記錄學生成長道路的青春故事。團隊成員|陳毅
延續前年理念將舊衣改造成環保袋,更以工作坊、體驗教學及商品擴大社會影響力。 團隊成員|林育君、黃彥蓉、喻青瑩、郭宜哲
幫助視障按摩者改善營運據點、產品、服務流程等問題,推廣行動按摩與增加大眾認同。團隊成員|沈筠雅、羅立純、顏雅怡、朱明儀、洪振傑
建立線上、下平台,串起台灣與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橋樑,利用自身留學經歷,從文化、歷史、宗教、當地生活帶領大眾更多的認識中東。團隊成員|林佳儀、陳暄
延續前屆夢想,結合行動攤車及教材推廣藍染文化 團隊成員|曹薾譽
利用舊衣製作環保袋減少製造浪費團隊成員|林育君、黃彥蓉、喻青瑩、郭宜哲
透過說寫帶你了解更生人母親背後故事團隊成員|潘丁菡、樂亞妮
串接服裝科學生、公益團體,將現有庫存布料的利用效益最大化團隊成員|劉雅琪、李梓玹、陳祉妤、黃湘芸、蔡佳君
透過傳統捏麵人技藝帶銀髮族復健手部肌肉 團隊成員|林詩涵、黃柏瑄
透過大型繪畫藝術使小朋友了解水資源重要性團隊成員|林宜慧、陳家榆、陳家欣
讓藍染生活化,架設學習網站和模具製作團隊成員|林純、曹薾譽
以籌辦大地藝術季為目標,推廣南庄團隊成員|黃景玄、黃宥儒
暨上屆尋找台灣原生種蘭花後,此次要找尋巴干島與蘭嶼的共同起源團隊成員|鄒佳晶
為大學生創造一個便宜、安心的共食環境團隊成員|陳和廷、鐘苡郡、何邦寧、張艾文、黃雅慈
以外國人的角度看台灣並行銷台灣團隊成員|林欣儀
製作器具配合日照團隊使銀髮族更快樂團隊成員|林子宸、許天睿
邀請學校師生家長、地方職人和社區居民,協力「創灶」「生」火共食,連結「伙」團隊成員|彭正龍、李崇睿、傅聖雅、鄭名妁
邀請「爬格子」的創作者到咖啡廳中分享團隊成員|陳安琪、邱靖雯、徐文倩、盤惟心、陳玟妤
不讓部落產業,推廣紅藜產品團隊成員|戴佳豪、陳俊豪、吳亞婷、許韋晟
製造創新手扶梯清潔設備團隊成員|石逸泉、李鴻明、洪誌謙、金祐顥、王天予
訪談在地藝術家,提供新興藝術家方向團隊成員|官訓宏、廖苡秀、徐若鈞
尋找台灣原生種蘭花「台灣阿嬤」
團隊成員|鄒佳晶、林采璇
製作多節可替換水壺團隊成員|王世翔、莊筠慧、顏御軒、陳怡安
利用廢棄材料製造展具團隊成員|柳家右、祈翔、江建緻